2018/10/11
「吉娃斯愛科技活動營」—人造衛星是怎麼做出來的 林信嘉博士@北埔DOC
人造衛星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常聽到的名詞,這項高科技產物,對我們有什麼功用,卻不是很瞭解?透過講座分享讓大家認識人造衛星,是如何被製作出來,在我們日常生活人造衛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。
國家太空中心林信嘉博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,告訴大家人造衛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,可是息息相關,非常密切,人造衛星對於生活帶來許多便利,例如天氣預報外,電視轉播、通訊、網路,地球資源的觀察,出門在外的衛星導航GPS,可見人造衛星已和人們生活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那人造衛星的構造是什麼呢?簡單來說,人造衛星的組成基本上可分為「衛星本體」及「酬載」兩部分,酬載即是衛星用來做實驗或服務的儀器,衛星本體為維持酬載運作的載具。人造衛星發射升空到外太空,是依著地球軌道飛行,飛行高度可分為低軌道及同步軌道兩種,低軌道衛星飛行高度在1000公里以下,繞行地球一圈的時間約為100分鐘左右。同步軌道衛星的高度約為35,860公里,繞行地球一圈所需時間大約與地球自轉時間相同大約24小時。
在1999年,台灣發射第一顆衛星 — 福爾摩沙一號,之後再發射二號、三號、五號和七號,衛星主要用途作為氣象預報、國土安全、科技外交、防災勘災、環境監控、科學研究等,其中福衛五號、福衛七號,兩者機體中的重要元件都是由國人研發、製造,顯示國人對於太空研究逐漸跟上國際科技潮流。
講座過程中,小朋友和大朋友們參與熱絡,小朋友們積極提問人造衛星相關問題,講師林信嘉博士更是一一為小朋友解答疑惑,為什麼人造衛星能一直飛不會掉下來、人造衛星的電力來源是什麼、怎麼操作衛星等等,讓參與的大朋友和小朋友,對人造衛星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。如果對人造衛星想要進一步的認識,國家太空中心有舉辦太空科學夏令營科普活動,認識太空與地球科學,了解我國太空科技發展,都可以到國家太空中心網站,有詳細說明。
下午課程,是較輕鬆互動課程,讓大小朋友一起觀賞科學動畫,認識陀螺,如何讓它可以轉的快又久,平板動畫繪本是讓大小朋友們透過看吉娃斯繪本故事拿卡牌,再使用卡牌製作特色拼貼照片,即新奇又有趣,VR虛擬實境更是讓大小朋友來一場視覺新體驗,利用VR新科技,從3D虛擬影像,了解科普新知識,為什麼小米麻糬會這麼黏、香蕉為什麼會變黑等,一場科技的講座,讓所有參與的大小朋友們,不但獲得科普新知長知識,更是一次科技的洗滌,原來科技可以很生活。
北埔數位機會中心
竹苗 DOC 輔導團隊
城鄉交流平臺-數位機會中心
國家太空中心 NSPO
2020吉娃斯愛科技活動營 國立清華大學/明基友達基金會 ©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